黑色的迷思

黑色的迷思

 

 

例圖一 
詹皓翔 11歲 企鵝

zc-d01.jpg

攤開一疊彩紙,小孩子首先被吸引的就是高彩度的鮮豔色彩。從生理視覺結構的關係來看,嬰幼兒期視力的發展粗略,如果沒有逐步的色彩教育,帶領認知協調的中間色或三次色,刺激訓練視覺的持續發展,孩子就停留在只能辨識也只會使用這些所謂「大膽」的顏色,到老還是缺乏細緻的色彩美感覺知。像是只吃麥當勞速食,永遠無法領略中華美食食不厭精的味蕾經驗。

  但是我們對小孩子應用灰暗的顏色,有很固執的概念成見,彷彿小孩


例圖一 
詹皓翔 11歲 企鵝

子如果常用暗色調作畫,顯示這是受壓抑、不快樂,或是受傷的心靈。黑色似乎與陰鬱負面的人格情緒畫上了等號。因為大人這麼以為,所以小孩子從幼稚園帶回來的畫,張張色彩豔麗,幾乎所有的顏色都用上了,表示孩子心理發展健康正常。一般成人對色彩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,是因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,對色彩基礎認知能力沒有開發,基本觀念沒有建立,所以才會有一些以訛傳訛的價值觀。然而成人這些錯誤,而且未經檢視的觀念,卻深深影響美術教育的啟蒙和發展。翻開台灣一般大大小小的比賽得獎作品,獲勝的不外是「用色大膽活潑」─彩度高、顏色多、對比強的作品。

  黑色不是洪水猛獸,讓孩子懂得黑色的妙用,像煮菜放點鹽巴,軟化粗糙生澀的食材原味,以黑來統整色彩之間彼此的對抗,降低色彩的強烈對比,訓練他們的眼睛品味沉穩寧靜、協調優美的濁色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