彩與墨
圖一藍瑛
(明朝1585~1666年)
「白雲紅樹圖」,1685年,絹本、設色,189.4*48公分,北京故宮博物院藏
在完全現代化、科技化的都市環境中生長,小朋友每天所看見的「顏色」已經跟上一代的父母們大不相同。現代的都市處處都是商業性的招牌、廣告看板,每天上學路過或生活中來來去去的視覺印象,都是花花綠綠,五花八門的顏色。這些廣告的手法,目的都是要吸引人的目光,所以一定要用鮮豔的、強烈的顏色讓人一眼就注意到,才能發揮廣告效果。所以,當一個廣告很突出鮮豔,所有的就要更突出鮮豔,於是我們的環境就變成一個萬花筒。小朋友的眼睛從小就看花了,以為用顏色就非得這麼多、這麼強烈不可,從小就會失去分辨視覺好壞的能力。
如果像從前的人一樣生長在充滿山林情趣的原野中,從清晨睜開眼,就開始在上美術課了。大地滿眼的青蔥翠綠,不需要任何學理,從鮮嫩到茁壯,到枯落,草木以它本身變化無窮的綠,完美地展示了綠的色彩層次;炫麗的晚霞也是最極致的暖色調子的展示。歐洲有很多國家用心保護著環境的田園山林,大自然提供著最完美的色彩課,那裡小朋友的眼睛受大
圖一藍瑛
(明朝1585~1666年)
「白雲紅樹圖」,1685年,絹本、設色,189.4*48公分,北京故宮博物院藏
自然的薰陶日久,耳濡目染之下,沒有課後特地去才藝班學習畫畫,但是審美的品味高雅,這情形值得我們思考。
中國古代文人以大自然為老師,他們倘佯在山林之間,感受天地的壯闊,浸淫在美好的自然色彩環境中,從古畫優雅、質樸的風格,我們深深進入那些悠遠的山水意境,我們的祖先也是視覺品味高超,圖一是明朝的青綠山水「白雲紅樹圖」,充滿了美妙的意境,畫中雖然用到了紅和藍,但每個色都調上了墨色,過度強烈鮮豔的原色,因為調和了不同
圖二趙之謙(清末1829~1884年)
「花卉冊之一荷花」,1859年,紙本、設色,22.4*31.5公分,上海博物館藏
圖二趙之謙(清末1829~1884年)
「花卉冊之一荷花」,1859年,紙本、設色,22.4*31.5公分,上海博物館藏
濃度的墨彩,所有強烈的對比都有了彼此協調的質素-墨色在內。圖二「荷花」、圖三「葫蘆葵花」是清末大師趙之謙的花卉名作,不管是粉嫩或翠綠都提了深淺不一的墨,造成既是對比又協調的水墨畫中獨特的詩情。
雖然我們現在的居住環樹砍得差不多了,花草難得一見,也沒有綠地,到處都是水泥、金屬的建築物,街市招牌、鐵皮屋、張貼、垃圾、人工漆料,視覺環境的污染,小朋友只得靠自己的努力,從美
圖三 趙之謙(清末1829~1884年)
「花卉冊之一葫蘆葵花」,1859年,紙本、設色,22.4*31.5公分,上海博物館藏
圖三 趙之謙(清末1829~1884年)
「花卉冊之一葫蘆葵花」,1859年,紙本、設色,22.4*31.5公分,上海博物館藏
術的接觸練習中,提昇自己的視覺品味。
在水墨畫中使用水調和墨而成不同的灰,可以降低高彩度,不同明暗的灰色可能妙的襯托、中和其他顏色,充滿創造力和可能性,創造出無數色彩的中間層,對色彩環境混亂的視覺破壞,應該是相當具有補救的效果。常做水墨練習,可以補救與大自然的疏離,培養優雅、敏銳的色彩感應力。